身心資訊站|親子篇

兒童情緒障礙

現代社會中,兒童心理問題和心理障礙越來越受到關注。然而很多年輕的父母面對孩子出現的異常行為,往往感到疑惑,不知道是否該求教心理學家/專業醫生。以下介紹的主要是6歲以下的孩子常見的心理疾病:

• 自閉症

• 過度活躍症

• 咬指甲

• 吮吸手指

• 口吃

• 選擇性緘默症

• 退縮行為

協助孩子處理情緒

情緒不安/壓力的來源:

• 父母及師長期望過高

• 學習時間太長(包括功課過重)

• 愁恨 / 嫉妒

• 自卑

• 父母注意力不夠

• 家庭的關係不和諧

• 父母的情緒不穩定

• 體罰及責備

• 遊戲及休息時間不足

父母宜

• 認識和處理自己的情緒

• 聆聽、接納及反映孩子的情緒,不等同接納其行為

• 教導孩子適當的抒發情緒

• 若孩子用不宜的方法表達情緒

a. 父母要設限並給予後果 (例如:打人、破壞物件等後的後果)

b. 學習用其他洽當方法去表達

父母不宜

• 否定情緒

• 命令停止情緒

• 激動

• 打罵

• 教訓及說道理

• 讓他的情緒去改變你的決定,否則會強化他用情緒去控制別人

協助孩子處理壓力

1. 建立一個健康的「自我」概念

• 合理的期望

• 努力及過程比結果重要

• 尊重和欣賞兒童的獨特性

2. 正視壓力的來源

• 集中點放在問題上,設定目標解決問題

3. 平衡生活、建立個人的興趣

• 適當安排讀書、遊戲和休息時間

4.灌輸積極的人生態度

• 犯錯是正常的,每個人皆會犯無心之失

• 失敗是無可避免,不等於我是失敗者

• 失敗的意義:從中學習

5. 多稱讚、多鼓勵

溝通技巧3步曲

技巧一:坦誠表達要清楚地、不帶冒犯地向對方說出你的感覺或對某事情的想法,不要意圖隱藏感覺或錯誤表達。

技巧二:平心聆聽主動聆聽對方真正想講的,而不要假設自己已知道對方想講甚麼,或只聽你自己所說的,或插嘴。沒好好認真聆聽對方,固然不能溝通吧。你可以當自己是一部錄音機,以均速,一字一句地聆聽。

技巧三:接受感受接受對方所告訴你的感受,不要否定他的個人感受,也不要堅持他的感受應該像你一樣,又或如你所料。所謂的接受,不是要自己代入,不是要自己感同身受,也不是要洞悉背後的原因,簡而言之就是「我明白,這就是你所感受到的」。

如有需要,歡迎與我們聯絡。